今天在阅读关于七层OSI模型中看到MAC被翻译为媒体访问控制,我虽然经常看到这个词语,但一瞬间看到,依然是思量了半天,不由得再次为大家饶舌解惑一下。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技术本就是舶来品,并不是我们本身的文化和语言开发创造的,所以我们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在如此的翻译下我估计都会心中迷茫一下到底媒体访问控制是什么意思,这其中的媒体指的是新闻媒体吗,还是信息吗,假如你能理解到信息的话,那很好,可是信息又是什么呢,估计很多人心中会有一万个问号。我有时候很疑惑,当初的哪些翻译家到底为何在此处会把media翻译为“媒体”呢。
我们的汉字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象形语言,所以我们在理解某种对象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去在抽象他们,可是“媒体”这个翻译在此处很难抽象一种相对应的正确实物,所以“媒体”这个翻译简直是一塌糊涂,估计当年翻译这个词的人是个门外汉,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去解释了。
我们知道MAC地址在计算技术中代表的网卡的物理地址,那么MAC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作用就是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和流通,而网卡在其中就起到了信息流通的入口和出口两个作用,那么网卡之间又是怎么实现信息的传播的呢,那就是通过实体可见的网线、光纤等实体线缆或者不可见的无线技术。在OSI模型中最底层中,物理层代表了最底层的物理链路的创建和维护,比特位的接受和发送,不同的连接类型都需要不同的特定的协议,这些协议描述了正确的比特模式、如何将数据编码成介质信号以及物理介质连接 头的各种特征。往上一层便是数据链路层,MAC技术主要在这一层实现它的功能,此处举个例子,这就像两个人之间需要说话,可是人说话的时候为什么旁边的人很自然的能听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充当了媒介,假如抽走了空气,那么绝然听不到,又比如要点亮一个灯泡,那肯定是需要用铜线把灯泡连接至220V或者适合灯泡的额定电压,灯泡才会点亮,当然你如果有特斯拉那般的天才,也可以用高频线圈实现电力的无线传播点亮灯泡,其实说这两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要实现沟通,需要媒介或者说介质,计算机中的信息传播亦是如此,比特值是电压信号,物理层实现了介质之间的沟通和连接,铺平了比特传播的物理路径,而往上一层,数据链路层中的MAC技术就是信息的传播在介质层的控制,就像架了一座桥,桥的两端各放置一个守门人,扛着大砍刀,他们负责验收通过的货物是否是给他们的,如果货物的标签不是他们的,他们就会拒收,此处货物的标签就是mac地址,而守门人就是MAC技术的实现,MAC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在乙方打包发送的货物上对货物打上接收方的标签,要不然接收方看不到标识,以为是垃圾,直接就丢弃了。
纵观MAC实现的过程,它实际上是实现了对媒介或说介质的一种接入控制,有了它,信息才能接通介质并传播过去,被对方接收到,没有它,即使有介质连接并传播过去,但是在入口处门卫并没有看到标签,也会不予放行,予以丢弃,此时介质虽然有连接,但却无法发挥作用,可视为虚拟的非连接。
因此,MAC的合理翻译应该为介质接入控制技术,或者好听一点的话,媒介接入控制技术。但是媒体访问控制技术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