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员联盟工具箱教程 (技术员联盟工具箱教程下载)

新华网武汉2月28日电(连迅 吴至清)“头顶的太阳燃烧着青春的余热,它从来不会放弃,照耀着我们行进......”哼着歌曲,胡鹏戴好安全帽挎上工具包,顺着楼梯一步一步下到竖井底层,走向隧道深处,开始一天的工作。

“90后”小伙子胡鹏是武汉大东湖深隧工程项目上一名盾构设备维修工。2016年他大学毕业后加入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公司,从武汉地铁21号线项目到现在的大东湖深隧项目,与隧道工程结下不解之缘。

武汉大东湖深隧工程项目主隧道全长17.5公里,2018年开工建设。隧道跨越武汉市的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东湖风景区4个区(功能区),是目前国内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首次采用旋流式入流、首次在主城区全部采用全地下式污水预处理站的排污深层隧道。隧道建成后将联起武昌片区4座污水处理厂,为武汉城市排污排涝发挥重要作用。

胡鹏需要检查维修的盾构设备位于地下40多米深。顺着狭窄的楼梯一层层往下走,空气变得越来越潮湿,阳光也越来越少。进入隧道后,盾构机掘进时的“低吼”声和运送渣土泥浆的电瓶车来回的轰鸣声让人耳朵阵阵电脑发麻。随着盾构机的掘进,隧道变得越来越长,每天进出隧道要走上一两公里。直径为3.8米的隧道布满设备空间狭小,需要戴好安全帽、穿上劳保鞋小心前行。由于空气湿度大,隧道里不时有水滴滴下,工人的衣服一会儿就湿了一片。

“这里冬天二十几度,工作一会儿就浑身冒汗。夏天达到四十多度,人都变成了‘汗人’。”胡鹏说。胡鹏每天进入隧道要逐个对盾构系统设备进行检查。液压油箱油位、电力参数仪表、循环水流量压力和温度......诸多参数都要检查登记。隧道光线不太好,他掏出手电筒逐个查看仪表和线路,认真记下每项数据。在查看盾构机各种管线时,由于空间太小,胡鹏只能半蹲身子才能完成。十几分钟检查下来,他已是腰酸背痛满头大汗,身上沾满泥浆。“每天按照要求巡检好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机器出现较大故障。”

据胡鹏介绍,他每天要在隧道中工作12小时,吃喝拉撒基本在隧道里完成。这里虽然环境不好,但胡鹏工作热情很高。他说每天处在生产一线能将书本上的机电知识应用到盾构设备上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他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现在盾构机的绝大部分参数胡鹏都记在脑子里了,他被同事称为“盾构机数据库”。上班才两年多时间,胡鹏已经参与了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的盾构机组装工作,能独立完成常规的盾构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之余他还自学模具制作技术,自学盾构土木工程及盾构驾驶知识。“工地上年轻人很多,大家都很努力,比学赶超氛围很浓。”胡鹏说。

据了解,在大东湖深隧工程上像胡鹏这样的年轻人真不少。26岁的技术员陈伟参加工作只有3年多时间,钻研劲头特别大。在工作中他积极参与小截断面超深基坑施工、超埋深小直径长距离盾构施工和小直径高内水压污水传输隧道二衬混凝土施工等一系列科技攻关,目前已获评国家发明专利1项。他还牵头建立了协同化管理平台,提高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

29岁的马力3年前开始学习盾构机驾驶技术,进步特别快。为了尽快掌握驾驶技术,马力买来大量书籍填补盾构施工知识。为积累实电脑践经验,他经常陪在老师傅身边观察他们操作,虚心请教。经过努力,马力提前掌握盾构机驾驶技术,实现独自操作。去年8月18日,马力独自驾驶着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第一台盾构机在地下40米开始一公分一公分向前掘进。就在今年除夕夜他还坚守在施工现场,驾驭着盾构机向前挺进。

“工地是年轻人快速成长的摇篮,是年轻人绽放光彩的舞台。”大东湖深隧工程项目施工方中建三局负责人余南山介绍说,大东湖深隧项目共有施工人员148人,其中80后90后年轻人就有139人。“这群年轻人已成为工程建设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余南山说,仅在2018年大东湖深隧项目就获得1项专利授权、3项专利受理,完成6篇论文,2项施工工法获评湖北省工程建设工法。“年轻人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工程建设的栋梁。”

图为胡鹏在地下40米深处的隧道维护盾构设备。新华网连迅 摄

图为胡鹏在地下40米深处的隧道和同事讨论工作。新华网连迅 摄

图为胡鹏在地下40米深处的隧道和工友一起维护盾构设备。

图为胡鹏沿着楼梯步行到地下40米深处开始一天的工作。新华网连迅 摄

图为胡鹏在整理平时使用的维修工具。新华网连迅 摄

图为胡鹏在简陋的工棚里钻研业务知识。新华网连迅 摄

图为胡鹏自学模具制作技术。新华网连迅 摄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