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u盘写保护怎么办) 引言

IO(Input/Output) 方面的基本知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也是在学习编程基础时就已经接触过的内容,但最初的 IO 教学大多数是停留在最基本的 BIO ,而并未对于 NIO、AIO 、多路复用等的高级内容进行详细讲述,但这些却是大部分高性能技术的底层核心,因此本文则准备围绕着 IO 知识进行展开。

BIO、NIO、AIO 、多路复用等内容其实在很多文章中都有谈及到,但很多仅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的定义,以及表面内容的讲解,很少有文章去深入剖析底层的实现,这样会让读者很难去理解 IO 的基本原理。而本文则打算结合多线程知识以及系统内核函数,对 IO 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面的剖析。

一、IO基本概念综述

对于 IO 知识,想要真正地去理解它,需要结合多线程、网络、操作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 IO 最开始的定义就是指计算机的输入流和输出流,在这里主体为计算机本身,当然主体也可以是一个程序。

PS:从外部设备(如 U 盘、光盘等)中读取数据,这可以被称为输入,而在网络中读取一段数据,这也可以被称为输入。

最初的 IO 流也只有阻塞式的输入输出,但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停迭代,慢慢地 IO 也会被分为很多种,接下来咱们聊聊 IO 的分类。

1.1、IO的分类

IO 以不同的维度划分,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比如可以从工作层面划分成磁盘 IO (本地 IO )和网络 IO :

磁盘 IO :指计算机本地的输入输出,从本地读取一张图片、一段音频、一个视频载入内存,这都可以被称为是磁盘 IO 。网络 IO :指计算机网络层的输入输出,比如请求/响应、下载/上传等,都能够被称为网络 IO 。

也可以从工作模式上划分,例如常听的 BIO、NIO、AIO ,还可以从工作性质上分为阻塞式 IO 与非阻塞式 IO ,亦或从多线程角度也可被分为同步 IO 与异步 IO ,这么看下来是不是感觉有些晕乎乎的?没关系,接下来我们对 IO 体系依次全方位进行解析。

1.2、IO工作原理

无论是Java还是其他的语言,本质上 IO 读写操作的原理是类似的,编程语言开发的程序,一般都是工作在用户态空间,但由于 IO 读写对于计算机而言,属于高危操作,所以 OS 不可能 100% 将这些功能开放给用户态的程序使用,所以正常情况下的程序读写操作,本质上都是在调用 OS 内核提供的函数: read()、 write() 。

也就是说,在程序中试图利用 IO 机制读写数据时,仅仅只是调用了内核提供的接口函数而已,本质上真正的 IO 操作还是由内核自己去完成的。

IO 工作的过程如下:

①首先在网络的网卡上或本地存储设备中准备数据,然后调用 read() 函数。②调用 read() 函数厚,由内核将网络/本地数据读取到内核缓冲区中。③读取完成后向 CPU 发送一个中断信号,通知 CPU 对数据进行后续处理。④ CPU 将内核中的数据写入到对应的程序缓冲区或网络 Socket 接收缓冲区中。⑤数据全部写入到缓冲区后,应用程序开始对数据开始实际的处理。

在上述中提到了一个 CPU 中断信号的概念,这其实属于一种 I/O 的控制方式, IO 控制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 忙等待方式、中断驱动方式以及 DMA 直接存储器方式 ,不过无论是何种方式,本质上的最终作用是相同的,都是读取数据的目的。

在上述 IO 工作过程中,其实大体可分为两部分: 准备阶段和复制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数据从网络网卡或本地存储器读取到内核的过程,而复制阶段则是将内核缓冲区中的数据拷贝至用户态的进程缓冲区。常听的 BIO、NIO、AIO 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这两个过程中的操作是同步还是异步的,是阻塞还是非阻塞的。

1.3、内核态与用户态

用户态与内核态这两个词汇在前面多次提及到,也包括之前在分析 《Synchronized关键字实现原理》 时也曾讲到过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切换,那它两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先上图:

Linux 为了确保系统足够稳定与安全,因此在运行过程中会将内存划分为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其中运行在用户空间的程序被称为“用户态”程序,同理,运行在“内核态”的程序则被称为“内核态”程序,而普通的程序一般都会运行在用户空间。

那么系统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因为如果内核与用户空间都为同一块儿,此时假设某个程序执行异常导致崩溃了,最终会导致整个系统也出现崩溃,而划分出两块区域的目的就在于:用户空间中的某个程序崩溃,那自会影响自身,而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行。

同时为了防止普通程序去进行 IO 、内存动态调整、线程挂起等一些高危操作引发系统崩溃,因此这些高危操作的具体执行,也只能由内核自己来完成,但程序中有时难免需要用到这些功能,因此内核也会提供很多的函数/接口提供给外部调用。

当处于用户态的程序调用某个内核提供的函数时,此时由于用户态自身不具备这些函数的执行权限,因此会发生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也就是说:当程序调用某个内核提供的函数后,具体的操作会切换成内核自己去执行。

但用户态与内核态切换时,由于需要处理操作句柄、保存现场、执行系统调用、恢复现场等等过程,因此状态切换其实也是一个开销较大的动作,因此在设计程序时,要尽量减少会发生状态切换的事项,比如Java中,解决线程安全能用 ReetrantLock 的情况下则尽量不使用 Synchronized 。

最后对于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区别,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类似于做程序开发时, 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的区别 ,为了防止普通用户到处乱点,从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因此有些权限只能开放给管理员身份执行,例如删库~

1.4、同步与异步

在上面我们提及到了同步与异步的概念,相信掌握多线程技术的小伙伴对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这两个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上个<熊猫煮泡面>的栗子:

①先烧水,再开封泡面倒调料,倒开水,等泡面泡好,开吃。

②“熊猫”要煮泡面,然后“竹子”听到了,接下来由竹子去做一系列的工作,泡面好了之后,竹子会端过来或告诉熊猫可以了,然后开吃。

电脑

在这个栗子中,第一种情况就属于同步执行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建立在上一个步骤的基础上依次进行,一步一步全部做完了才能吃上泡面,最后玩手机。而第二种情况则属于异步执行的,熊猫主要煮泡面时,只需要告诉竹子后就能立马回去玩手机了,其他的一系列工作都会由竹子完成,最后熊猫也能吃上泡面。

在这个例子中,熊猫可以理解成主线程,竹子又可以理解成另外一个线程,同步是指线程串行的依次执行,异步则是可以将自己要做的事情交给其他线程执行,然后主线程就能立马返回干其他事情。

1.5、阻塞与非阻塞

同步与阻塞,异步与非阻塞,很多人都会对这两组概念产生疑惑,都会有些区分不清,这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确是存在关系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同步天生就是阻塞的,异步天生就是非阻塞的”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那先来看看阻塞与非阻塞的概念:

阻塞:对于需要的条件不具备时会一直等待,直至具备条件时才继续往下执行。非阻塞:对于需要的条件不具备时不会等待,而是直接返回等后期具备条件时再回来。

还是之前<熊猫煮泡面>的例子,在第一种同步执行的事件中,由于烧水、泡面等过程都需要时间,因此在这些过程中,由于条件还不具备(水还没开,泡面还没熟),所以熊猫会在原地傻傻等待条件满足(等水开,等泡面熟),那这个过程就是阻塞式过程。

反之,在第二种异步执行的事件中,由于煮泡面的活交给竹子去做了,因此烧水、泡面这些需要等待条件满足的过程,自己都无需等待条件满足,所以在<煮泡面>这个过程中,对于熊猫而言就是非阻塞式的过程。

噼里啪啦一大堆下来,这跟我们本次的主题有何关系呢?

其实这些跟本次的内容关系很大,因为基于上述的概念来说, IO 总共可被分为四大类:同步阻塞式 IO 、同步非阻塞式 IO 、异步阻塞式 IO 、异步非阻塞式 IO ,当然,由于异步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天生就是非阻塞式的,因此不存在异步阻塞式 IO 的说法。

二、Linux的五种IO模型浅析

在上述中,对于一些 IO 、同步与异步、阻塞与非电脑阻塞等基础概念已经有了基本认知,那此时再将这些概念结合起来后,同步阻塞 IO 、同步非阻塞 IO .....,这又如何理解呢?接下来则依次按顺展开。

Linux 系统中共计提供了五种 IO 模型,它们分别为 BIO、NIO 、多路复用、信号驱动、 AIO ,从性能上来说,它们属于依次递进的关系,但越靠后的 IO 模型实现也越为复杂。

2.1、同步阻塞式IO-BIO

BIO(Blocking-IO) 即同步阻塞模型,这也是最初的 IO 模型,也就是当调用内核的 read() 函数后,内核在执行数据准备、复制阶段的 IO 操作时,应用线程都是阻塞的,所以本次 IO 操作则被称为同步阻塞式 IO ,如下:

当程序中需要进行 IO 操作时,会先调用内核提供的 read() 函数,但在之前分析过 IO 的工作原理, IO 会经过“设备→内核缓冲区→程序缓冲区”这个过程,该过程必然是耗时的,在同步阻塞模型中,程序中的线程发起 IO 调用后,会一直挂起等待,直至数据成功拷贝至程序缓冲区才会继续往下执行。

简单了解了 BIO 的含义后,那此刻思考一个问题: 当本次 IO 操作还在执行时,又出现多个 IO 调用,比如多个网络数据到来,此刻该如何处理呢?

很简单,采用多线程实现,包括最初的 IO 模型也的确是这样实现的,也就是当出现一个新的 IO 调用时,服务器就会多一条线程去处理,因此会出现如下情况:

在 BIO 这种模型中,为了支持并发请求,通常情况下会采用“请求:线程” 1:1 的模型,那此时会带来很大的弊端:

①并发过高时会导致创建大量线程,而线程资源是有限的,超出后会导致系统崩溃。②并发过高时,就算创建的线程数未达系统瓶颈,但由于线程数过多也会造成频繁的上下文切换。

但在 Java 常用的 Tomcat 服务器中, Tomcat7.x 版本以下默认的 IO 类型也是 BIO ,但似乎并未碰到过:并发请求创建大量线程导致系统崩溃的情况出现呢?这是由于 Tomcat 中对 BIO 模型稍微进行了优化,通过线程池做了限制:

在 Tomcat 中,存在一个处理请求的线程池,该线程池声明了核心线程数以及最大线程数,当并发请求数超出配置的最大线程数时,会将客户端的请求加入请求队列中等待,防止并发过高造成创建大量线程,从而引发系统崩溃。

2.2、同步非阻塞式IO-NIO

NIO(Non-Blocking-IO) 同步非阻塞模型,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调用 read() 函数的线程并不会阻塞,而是可以正常运行,如下:

当应用程序中发起 IO 调用后,内核并不阻塞当前线程,而是立马返回一个“数据未就绪”的信息给应用程序,而应用程序这边则一直反复轮询去问内核:数据有没有准备好?直到最终数据准备好了之后,内核返回“数据已就绪”状态,紧接着再由进程去处理数据.....

其实相对来说,这个过程虽然没有阻塞发起 IO 调用的线程,但实际上也会让调用方不断去轮询发起“数据是否准备好”的信号,这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非阻塞,就好比:

原本竹子在给熊猫煮泡面,然后熊猫就一直在旁边等着泡面煮好(同步阻塞式),在这个过程中熊猫是“阻塞”的。

现在竹子给熊猫煮泡面。熊猫告诉竹子要吃泡面后就立马回去了,但是过了一会儿又跑回来:泡面有没有好?然后竹子回答没好,然后片刻后又回来问泡面有没有好?竹子又回答还没好......,一直反复循环这个过程直到泡面好了为止。

通过如上的例子,应该能明显感受到这种所谓的 NIO 相对来说较为鸡肋,因此目前大多数的 NIO 技术并非采用这种多线程的模型,而是基于单线程的 多路复用模型 实现的, Java 中支持的 NIO 模型亦是如此。

2.3、多路复用模型

在理解多路复用模型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上述的 NIO 模型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很简单,由于线程在不断的轮询查看数据是否准备就绪,造成 CPU 开销较大。既然说是由于大量无效的轮询造成 CPU 占用过高,那么等内核中的数据准备好了之后,再去询问数据是否就绪是不是就可以了?答案是 Yes 。

那又该如何实现这个功能呢?此时大名鼎鼎的 多路复用模型 登场了,该模型是基于文件描述符 File Descriptor 实现的,在 Linux 中提供了 select、poll、epoll 等一系列函数实现该模型,结构如下:

在多路复用模型中,内核仅有一条线程负责处理所有连接,所有网络请求/连接( Socket )都会利用通道 Channel 注册到选择器上,然后监听器负责监听所有的连接,过程如下:

当出现一个 IO 操作时,会通过调用内核提供的多路复用函数,将当前连接注册到监听器上,当监听器发现该连接的数据准备就绪后,会返回一个可读条件给用户进程,然后用户进程从内核中将数据拷出来后进行处理。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概念:系统调用,本意是指调用内核所提供的API接口函数。

recvfrom 函数则是指经 Socket 套接字接收数据,主要用于网络 IO 操作。

read 函数则是指从本地读取数据,主要用于本地的文件 IO 操作。

此时对比之前的 NIO 模型,是不是看起来就性能方面好很多啦?当然是的,不过多路复用模型远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在后面会深入剖析。

2.4、信号驱动模型

信号驱动 IO 模型( Signal-Driven-IO )是一种偏异步 IO 的模型,在该模型中引入了信号驱动的概念,在用户进程中首先会创建一个 SIGIO 信号处理程序,然后基于信号的模型进行处理,如下:

在该模型中,首先用户进程中会创建一个 Sigio 信号处理程序,然后会系统调用 sigaction 信号处理函数,紧接着内核会直接让用户进程中的线程返回,用户进程可在这期间干别的工作,当内核中的数据准备好之后,内核会生成一个 Sigio 信号,通知对应的用户进程数据已准备就绪,然后由用户进程在触发一个 recvfrom 的系统调用,从内核中将数据拷贝出来进行处理。

信号驱动模型相较于之前的模型而言,从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异步,也就是数据的准备阶段是异步非阻塞执行的,但数据的复制阶段却依旧是同步阻塞执行的。

纵观上述的所有 IO 模型: BIO、NIO 、多路复用、信号驱动,本质上从内核缓冲区拷贝数据到程序缓冲区的过程都是阻塞的,如果想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异步非阻塞 IO ,那么就牵扯到了 AIO 模型。

2.5、异步非阻塞式IO-AIO

AIO(Asynchronous-Non-Blocking-IO) 异步非阻塞模型,该模型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步非阻塞式 IO ,代表数据准备与复制阶段都是异步非阻塞的:

在 AIO 模型中,同样会基于信号驱动实现,在最开始会先调用 aio_read、sigaction 函数,然后用户进程中会创建出一个信号处理程序,同时用户进程可立马返回执行其他操作,在数据写入到内核、且从内核拷贝到用户缓冲区后,内核会通知对应的用户进程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 AIO 模型中,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异步非阻塞,从始至终用户进程只需要发起一次系统调用,后续的所有 IO 操作由内核完成,最后在数据拷贝至程序缓冲区后,通知用户进程处理即可。

2.6、五种IO模型小结

还是以《竹子给熊猫煮泡面》的过程为例,煮泡面的过程也可以大体分为两步:

准备阶段:烧水、拆泡面、倒调料、倒水。等待阶段:等泡面熟。

煮泡面的这两个阶段正好对应 IO 操作的两个阶段,用这个案例结合前面的五种 IO 模型理解:

事件前提:熊猫要吃泡面,竹子听到后开始去煮。

BIO :竹子煮泡面时,熊猫从头到尾等待,期间不干任何事情就等泡面煮好。

NIO :竹子煮泡面时,让熊猫先回去坐着等,熊猫期间动不动过来问一下泡面有没有好。

多路复用:和 BIO 过程相差无几,主要区别在于多个请求时不同,单个不会有提升。

信号驱动:竹子煮泡面时,让熊猫先回去坐着等,并且给了熊猫一个铃铛,当泡面准备阶段完成后,竹子摇一下铃铛通知熊猫把泡面端走,然后熊猫等泡面熟了开吃。

AIO :竹子煮泡面时,让熊猫先回去坐着等,并且给了熊猫一个铃铛,当泡面熟了后摇一下铃铛通知熊猫开吃。

三、Java中BIO、NIO、AIO详解

在简单聊完了五种 IO 模型后,咱们再转过头来看看Java语言所提供的三种 IO 模型支持,分别为 BIO、NIO、AIO , BIO 代表同步阻塞式 IO , NIO 代表同步非阻塞式 IO ,而 AIO 对应着异步非阻塞式 IO ,但其中的 NIO 与上述分析的不同,Java中的 NIO 实现是基于多路复用模型的,接下来则依次来展开叙述。

为了方便叙述,所有案例中的 IO 类型都以网络 IO 操作举例说明!

3.1、Java-BIO模型

BIO 就是Java的传统 IO 模型,与其相关的实现都位于 java.io 包下,其通信原理是客户端、服务端之间通过 Socket 套接字建立管道连接,然后从管道中获取对应的输入/输出流,最后利用输入/输出流对象实现发送/接收信息,案例如下:

// BIO服务端public class Bio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BIO服务端启动...>>>>>>>>"); // 1.定义一个ServerSocket服务端对象,并为其绑定端口号 ServerSocket server = new ServerSocket(8888); // 2.监听客户端Socket连接 Socket socket = server.accept(); // 3.从套接字中得到字节输入流并封装成输入流对象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socket.getInputStream(); BufferedReader readBuff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inputStream)); // 4.从Buffer中读取信息,如果读到信息则输出 String msg; while ((msg = readBuffer.readLine()) != null) { System.out.println("收到信息:" + msg); } // 5.从套接字中获取字节输出流并封装成输出对象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PrintStream printStream = new PrintStream(outputStream); // 6.通过输出对象往服务端传递信息 printStream.println("Hi!我是竹子~"); // 7.发送后清空输出流中的信息 printStream.flush(); // 8.使用完成后关闭流对象与套接字 outputStream.close(); in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inputStream.close(); out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server.close(); }}// BIO客户端public class Bio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BIO客户端启动...>>>>>>>>"); // 1.创建Socket并根据IP地址与端口连接服务端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 8888); // 2.从Socket对象中获取一个字节输出流并封装成输出对象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PrintStream printStream = new PrintStream(outputStream); // 3.通过输出对象往服务端传递信息 printStream.println("Hello!我是熊猫~"); // 4.通过下述方法告诉服务端已经完成发送,接下来只接收消息 socket.shutdownOutput(); // 5.从套接字中获取字节输入流并封装成输入对象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socket.getInputStream(); BufferedReader readBuff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inputStream)); // 6.通过输入对象从Buffer读取信息 String msg; while ((msg = readBuffer.readLine()) != null) { System.out.println("收到信息:" + msg); } // 7.发送后清空输出流中的信息 printStream.flush(); // 8.使用完成后关闭流对象与套接字 outputStream.close(); inputStream.close(); socket.close(); }}复制代码

分别启动 BioServer、BioClient 类,运行结果如下:

// ------服务端--------->>>>>>>...BIO服务端启动...>>>>>>>>收到信息:Hello!我是熊猫~// ------客户端--------->>>>>>>...BIO客户端启动...>>>>>>>>收到信息:Hi!我是竹子~复制代码

观察如上结果,其实执行过程原理很简单:

①服务端启动后会执行 accept() 方法等待客户端连接到来。②客户端启动后会通过 IP 及端口,与服务端通过 Socket 套接字建立连接。③然后双方各自从套接字中获取输入/输出流,并通过流对象发送/接收消息。

大体过程如下:

在上述 Java-BIO 的通信过程中,如若客户端一直没有发送消息过来,服务端则会一直等待下去,从而服务端陷入阻塞状态。同理,由于客户端也一直在等待服务端的消息,如若服务端一直未响应消息回来,客户端也会陷入阻塞状态。

3.2、Java-NIO模型

Java-NIO 则是 JDK1.4 中新引入的 API ,它在 BIO 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非阻塞式的特性,其所有实现都位于 java.nio 包下。 NIO 是一种基于通道、面向缓冲区的 IO 操作,相较 BIO 而言,它能够更为高效的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同时与原先的 BIO 使用方式也大有不同。

Java-NIO 是基于多路复用模型实现的,其中存在三大核心理念: Buffer (缓冲区)、 Channel (通道)、 Selector (选择器) ,与 BIO 还有一点不同在于:由于 BIO 模型中数据传输是阻塞式的,因此必须得有一条线程维护对应的 Socket 连接,在此期间如若未读取到数据,该线程就会一直阻塞下去。而 NIO 中则可以用一条线程来处理多个 Socket 连接,不需要为每个连接都创建一条对应的线程维护。

具体原因我们先慢慢聊,稍后你就理解了!先来看看 NIO 三大件。

3.2.1、Buffer缓冲区

缓冲区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块支持读/写操作的内存,底层是由多个内存页组成的数组,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内存块,在Java中这块内存则被封装成了 Buffer 对象,需要使用可直接通过已提供的 API 对这块内存进行操作和管理。再来看看 Java-NIO 封装的 Buffer 类:

// 缓冲区抽象类public abstract class Buffer { // 标记位,与mark()、reset()方法配合使用, // 可通过mark()标记一个索引位置,后续可随时调用reset()恢复到该位置 private int mark = -1; // 操作位,下一个要读取或写入的数据索引 private int position = 0; // 限制位,表示缓冲区中可允许操作的容量,超出限制后的位置不能操作 private int limit; // 缓冲区的容量,类似于声明数组时的容量 private int capacity; long address; // 清空缓冲区数据并返回对缓冲区的引用指针 // (其实调用该方法后缓冲区中的数据依然存在,只是处于不可访问状态) // 该方法还有个作用:就是调用该方法后会从读模式切换回写模式 public final Buffer clear(); // 调用该方法后会将缓冲区从写模式切换为读模式 public final Buffer flip(); // 获取缓冲区的容量大小 public final int capacity(); // 判断缓冲区中是否还有数据 public final boolean hasRemaining(); // 获取缓冲区的界限大小 public final int limit(); // 设置缓冲区的界限大小 public final Buffer limit(int n); // 对缓冲区设置标记位 public final Buffer mark(); // 返回缓冲区当前的操作索引位置 public final int position(); // 更改缓冲区当前的操作索引位置 public final Buffer position(int n); // 获取当前索引位与界限之间的元素数量 public final int remaining(); // 将当前索引转到之前标记的索引位置 public final Buffer reset(); // 重置操作索引位并清空之前的标记 public final Buffer rewind(); // 省略其他不常用的方法.....}复制代码

对于Java中缓冲区的定义,首先要明白,当缓冲区被创建出来后,同一时刻只能处于读/写中的一个状态,同一时间内不存在即可读也可写的情况。理解这点后再来看看它的成员变量,重点理解下述三个成员:

pasitioncapacitylimit

上个逻辑图来理解一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通过上述这个例子应该能很直观的感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pasition 是变化的,每次都会记录着下一个要操作的索引下标,当发生模式切换时,操作位会置零,因为模式切换代表新的开始。

简单了解了一下成员变量后,再来看看其中提供的一些成员方法,重点记住 clear()、flip() 方法,这两个方法都可以让缓冲区发生模式转换, flip() 可以从写模式切换到读模式,而 clear() 方法本质上是清空缓冲区的意思,但清空后就代表着缓冲区回归“初始化”了,因此也可以从读模式转换到最初的写模式。

不过要注意: Buffer 类仅是一个抽象类,所以并不能直接使用,因此当我们需要使用缓冲区时,需要实例化它的子类,但它的子类有几十之多,但一般较为常用的子类就只有八大基本数据类型的缓冲区,如 ByteBuffer、CharBuffer、IntBuffer......

Buffer缓冲区的使用方式

当需要使用缓冲区时,都是通过 xxxBuffer.allocate(n) 的方式创建,例如: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复制代码

上述代码表示创建一个容量为 10 的 ByteBuffer 缓冲区,当需要使用该缓冲区时,都是通过其提供的 get/put 类方法进行操作,这也是所有 Buffer 子类都会提供的两类方法,具体如下:

// 读取缓冲区中的单个元素(根据position决定读取哪个元素)public abstract xxx get();// 读取指定索引位置的字节(不会移动position)public abstract xxx get(int index);// 批量读取多个元素放入到dst数组中public abstract xxxBuffer get(xxx[] dst);// 根据指定的偏移量(起始下标)和长度,将对应的元素读取到dst数组中public abstract xxxBuffer get(xxx[] dst, int offset, int length);// 将单个元素写入缓冲区中(根据position决定写入位置)public abstract xxxBuffer put(xxx b);// 将多个元素写入缓冲区中(根据position决定写入位置)public abstract xxxBuffer put(xxx[] src);// 将另一个缓冲区写入进当前缓冲区中(根据position决定写入位置)public abstract xxxBuffer put(xxxBuffer src);// 向缓冲区的指定位置写入单个元素(不会移动position)public abstract xxxBuffer put(int index, xxx b);// 根据指定的偏移量和长度,将多个元素写入缓冲区中public abstract xxxBuffer put(xxx[] src, int offset, int length);复制代码

Buffer 缓冲区的使用方式与 Map 容器的读/写操作类似,通过 get 读取数据,通过 put 写入数据。

不过一般在使用缓冲区的时候都会遵循如下步骤:

putflip()getclear()、compact()Buffer缓冲区的分类

Java中的缓冲区也被分为了两大类: 本地直接内存缓冲区与堆内存缓冲区 ,前面 Buffer 类的所有子实现类 xxxBuffer 本质上还是抽象类,每个子抽象类都会有 DirectXxxBuffer、HeapXxxBuffer 两个具体实现类,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创建缓冲区的内存是位于堆空间之内还是之外。

一般情况下,直接内存缓冲区的性能会高于堆内存缓冲区,但申请后却需要自行手动管理,不像堆内存缓冲区由于处于堆空间中,会有 GC 机制自动管理,所以直接内存缓冲区的安全风险要高一些。两者之间的工作原理如下:

由于堆缓冲区创建后是存在于堆空间中的,所以 IO 数据必须要经过一次本地内存的“转发后”才能达到堆内存,因此效率自然会低一些,同时也会占用Java堆空间。所以如若追求更好的 IO 性能,或 IO 数据过于庞大时,可通过 xxxBuffer.allocateDirect() 方法创建本地缓冲区使用,也可以通过 isDirect() 方法来判断一个缓冲区是否基于本地内存创建。

3.2.2、Channel通道

NIO 中的通道与 BIO 中的流对象类似,但 BIO 中要么是输入流,要么是输出流,通常流操作都是单向传输的。而通道的功能也是用于传输数据,但它却是一个双向通道,代表着我们即可以从通道中读取对端数据,也可以使用通道向对端发送数据。

这个通道可以是一个本地文件的 IO 连接,也可以是一个网络 Socket 套接字连接。Java中的 Channel 定义如下:

// NIO包中定义的Channel通道接口public interface Channel extends Closeable { // 判断通道是否处于开启状态 public boolean isOpen(); // 关闭通道 public void close() throws IOException;}复制代码

可以很明显看出, Channel 通道仅被定义成了一个接口,其中提供的方法也很简单,因为具体的实现都在其子类下, Channel 中常用的子类如下:

FileChannel :用于读取、写入、映射和操作本地文件的通道抽象类。DatagramChannel :读写网络 IO 中 UDP 数据的通道抽象类。SocketChannel :读写网络 IO 中 TCP 数据的通道抽象类。ServerSocketChannel :类似于 BIO 的 ServerSocket ,用于监听 TCP 连接的通道抽象类。........

是的,你没有看错,实现 Channel 接口的都是抽象类,最终具体的功能则是这些抽象类的实现类 xxxChannelImpl 去完成的,所以 Channel 通道在Java中是三层定义: 顶级接口→二级抽象类→三级实现类 。但由于 Channel 接口子类实现颇多,因此不再挨个分析,挑出最常用的 ServerSocketChannel、SocketChannel 举例分析,其他实现类都大致相同:

// 服务端通道抽象类public abstract class ServerSocketChannel extends AbstractSelectableChannel implements NetworkChannel{ // 构造方法:需要传递一个选择器进行初始化构建 protected ServerSocketChannel(SelectorProvider provider); // 打开一个ServerSocketChannel通道 public static ServerSocketChannel open() throws IOException; // 绑定一个IP地址作为服务端 public final ServerSocketChannel bind(SocketAddress local); // 绑定一个IP并设置并发连接数大小,超出后的连接全部拒绝 public abstract ServerSocketChannel bind(SocketAddress local, int backlog); // 监听客户端连接的方法(会发生阻塞的方法) public abstract SocketChannel accept() throws IOException; // 获取一个ServerSocket对象 public abstract ServerSocket socket(); // .....省略其他方法......}复制代码

ServerSocketChannel 的作用与 BIO 中的 ServerSocket 类似,主要负责监听客户端到来的 Socket 连接,但观察如上代码,你会发现它并未定义数据传输(读/写)的方法,因此要牢记: ServerSocketChannel 只负责管理客户端连接,并不负责数据传输。用法如下:

// 1.打开一个ServerSocketChannel监听ServerSocketChannel ssc = ServerSocketChannel.open();// 2.绑定监听的IP地址与端口号ssc.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127.0.0.1",8888));// 也可以这样绑定// ssc.socket().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127.0.0.1",8888));// 3.监听客户端连接while(true){ // 不断尝试获取客户端的socket连接 SocketChannel sc = ssc.accept(); // 如果为null则代表没有连接到来,非空代表有连接 if (sc != null){ // 处理客户端连接..... }}复制代码

接着再来看看 SocketChannel 的定义:

public abstract class SocketChannel extends AbstractSelectableChannel implements ByteChannel, ScatteringByteChannel, GatheringByteChannel, NetworkChannel{ // 打开一个通道 public static SocketChannel open(); // 根据指定的远程地址,打开一个通道 public static SocketChannel open(SocketAddress remote); // 如果调用open()方法时未给定地址,可以通过该方法连接远程地址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connect(SocketAddress remote); // 将当前通道绑定到本地套接字地址上 public abstract SocketChannel bind(SocketAddress local); // 把当前通道注册到Selector选择器上: // sel:要注册的选择器、ops:事件类型、att:共享属性。 public final SelectionKey register(Selector sel,int ops,Object att); // 省略其他...... // 关闭通道 public final void close(); // 向通道中写入数据,数据通过缓冲区的方式传递 public abstract int write(ByteBuffer src); // 根据给定的起始下标和数量,将缓冲区数组中的数据写入到通道中 public abstract long write(ByteBuffer[] srcs,int offset,int length); // 向通道中批量写入数据,批量写入一个缓冲区数组 public final long write(ByteBuffer[] srcs); // 从通道中读取数据(读取的数据放入到dst缓冲区中) public abstract int read(ByteBuffer dst); // 根据给定的起始下标和元素数据,在通道中批量读取数据 public abstract long read(ByteBuffer[] dsts,int offset,int length); // 从通道中批量读取数据,结果放入dits缓冲区数组中 public final long read(ByteBuffer[] dsts); // 返回当前通道绑定的本地套接字地址 public abstract SocketAddress getLocalAddress(); // 判断目前是否与远程地址建立上了连接关系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isConnected(); // 判断目前是否与远程地址正在建立连接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isConnectionPending(); // 获取当前通道连接的远程地址,null代表未连接 public abstract SocketAddress getRemoteAddress(); // 设置阻塞模式,true代表阻塞,false代表非阻塞 public final SelectableChannel configureBlocking(boolean block); // 判断目前通道是否为打开状态 public final boolean isOpen();}复制代码

SocketChannel 所提供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类:

①管理类:如打开通道、连接远程地址、绑定地址、注册选择器、关闭通道等。②操作类:读取/写入数据、批量读取/写入、自定义读取/写入等。③查询类:检查是否打开连接、是否建立了连接、是否正在连接等。

其中方法的具体作用其实注释写的很明确了,再单独拎出来一点聊一下:上述所提到的批量读取/写入,其实还有个别的叫法,被称为: Scatter 分散读取和 Gather 聚集写入 ,其实说人话就是将通道中的数据读取到多个缓冲区,以及将多个缓冲区中的数据同时写入到通道中。

OK,再补充一句:在将 SocketChannel 通道注册到选择器上时,支持 OP_READ、OP_WRITE、OP_CONNECT 三种事件,当然,这跟 Selector 选择器有关,接下来聊聊它。

3.2.3、Selector选择器

Selector 是 NIO 的核心组件,它可以负责监控一个或多个 Channel 通道,并能够检测出那些通道中的数据已经准备就绪,可以支持读取/写入了,因此一条线程通过绑定一个选择器,就可以实现对多个通道进行管理,最终达到一条线程处理多个连接的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网络连接的效率。Java中的定义如下:

public abstract class Selector implements Closeable { // 创建一个选择器 public static Selector open() throws IOException; // 判断一个选择器是否已打开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isOpen(); // 获取创建当前选择器的生产者对象 public abstract SelectorProvider provider(); // 获取所有注册在当前选择的通道连接 public abstract Set<SelectionKey> keys(); // 获取所有数据已准备就绪的通道连接 public abstract Set<SelectionKey> selectedKeys(); // 非阻塞式获取就绪的通道,如若没有就绪的通道则会立即返回 public abstract int selectNow() throws IOException; // 在指定时间内,阻塞获取已注册的通道中准备就绪的通道数量 public abstract int select(long timeout) throws IOException; // 获取已注册的通道中准备就绪的通道数量(阻塞式) public abstract int select() throws IOException; // 唤醒调用Selector.select()方法阻塞后的线程 public abstract Selector wakeup(); // 关闭创建的选择器(不会关闭通道) public abstract void close() throws IOException;}复制代码

当想要实现非阻塞式 IO 时,那必然需要用到 Selector 选择器,它可以帮我们实现一个线程管理多个连接的功能。但如若想要使用选择器,那需先将对应的通道注册到选择器上,然后再调用选择器的 select 方法去监听注册的所有通道。

不过在向选择器注册通道时,需要为通道绑定一个或多个事件,注册后选择器会根据通道的事件进行切换,只有当通道读/写事件发生时,才会触发读写,因而可通过 Selector 选择器实现一条线程管理多个通道。当然,选择器一共支持 4 种事件:

SelectionKey.OP_READ/1SelectionKey.OP_WRITE/4SelectionKey.OP_CONNECT/8SelectionKey.OP_ACCEPT/16

当一个通道注册时,会为其绑定对应的事件,当该通道触发了一个事件,就代表着该事件已经准备就绪,可以被线程操作了。当然,如果要为一条通道绑定多个事件,那可通过 位或 操作符拼接:

int event = SelectionKey.OP_READ | SelectionKey.OP_WRITE;复制代码

一条通道除开可以绑定多个事件外,还能注册多个选择器,但同一选择器只能注册一次,如多次注册相同选择器就会报错。

注意:

①并非所有的通道都可使用选择器,比如 FileChannel 无法支持非阻塞特性,因此不能与 Selector 一起使用(使用选择器的前提是:通道必须处于非阻塞模式)。

②同时,并非所有的事件都支持任意通道,比如 OP_ACCEPT 事件则仅能提供给 ServerSocketChannel 使用。

OK~,简单了解了选择器的基础概念后,那如何使用它实现非阻塞模型呢?如下:

// ----NIO服务端实现--------public class Nio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NIO服务端启动...>>>>>>>>"); // 1.创建服务端通道、选择器与字节缓冲区 ServerSocketChannel ssc = ServerSocketChannel.open(); Selector selector = Selector.open();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 2.为服务端绑定IP地址+端口 ssc.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127.0.0.1",8888)); // 3.将服务端设置为非阻塞模式,同时绑定接收事件注册到选择器 ssc.configureBlocking(false); ssc.register(selector, SelectionKey.OP_ACCEPT); // 4.通过选择器轮询所有已就绪的通道 while (selector.select() > 0){ // 5.获取当前选择器上注册的通道中所有已经就绪的事件 Iterator<SelectionKey> iterator = selector.selectedKeys().iterator(); // 6.遍历得到的所有事件,并根据事件类型进行处理 while (iterator.hasNext()){ SelectionKey next = iterator.next(); // 7.如果是接收事件就绪,那则获取对应的客户端连接 if (next.isAcceptable()){ SocketChannel channel = ssc.accept(); // 8.将获取到的客户端连接置为非阻塞模式,绑定事件并注册到选择器上 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 int event = SelectionKey.OP_READ | SelectionKey.OP_WRITE; channel.register(selector,event);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连接:" + channel.getRemoteAddress()); } // 9.如果是读取事件就绪,则先获取对应的通道连接 else if(next.isReadable()){ SocketChannel channel = (SocketChannel)next.channel(); // 10.然后从对应的通道中,将数据读取到缓冲区并输出 int len = -1; while ((len = channel.read(buffer)) > 0){ buffer.flip(); System.out.println("收到信息:" + new String(buffer.array(),0,buffer.remaining())); } buffer.clear(); } } // 11.将已经处理后的事件从选择器上移除(选择器不会自动移除) iterator.remove(); } }}// ----NIO客户端实现--------public class Nio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NIO客户端启动...>>>>>>>>"); // 1.创建一个TCP类型的通道并指定地址建立连接 SocketChannel channel = SocketChannel.open( new InetSocketAddress("127.0.0.1",8888)); // 2.将通道置为非阻塞模式 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 // 3.创建字节缓冲区,并写入要传输的消息数据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String msg = "我是熊猫!"; buffer.put(msg.getBytes()); // 4.将缓冲区切换为读取模式 buffer.flip(); // 5.将带有数据的缓冲区写入通道,利用通道传输数据 channel.write(buffer); // 6.传输完成后情况缓冲区、关闭通道 buffer.clear(); channel.close(); }}复制代码

在如上案例中,即实现了一个最简单的 NIO 服务端与客户端通信的案例,重点要注意:注册到选择器上的通道都必须要为非阻塞模型,同时通过缓冲区传输数据时,必须要调用 flip() 方法切换为读取模式。

OK~,最后简单叙述一下缓冲区、通道、选择器三者关系:

如上图所示,每个客户端连接本质上对应着一个 Channel 通道,而一个通道也有一个与之对应的 Buffer 缓冲区,在客户端尝试连接服务端时,会利用通道将其注册到选择器上,这个选择器则会有一条对应的线程。在开始工作后,选择器会根据不同的事件在各个通道上切换,对于已就绪的数据会基于通道与 Buffer 缓冲区进行读写操作。

简单而言,在这三者之间, Buffer 负责存取数据, Channel 负责传输数据,而 Selector 则会决定操作那个通道中的数据。

至此,对于 Java-NIO 技术就进行了简单学习,大家也可自行利用 NIO 技术实现一个聊天室,可加深对 NIO 技术的熟练度,实现起来也只需在上述案例基础上稍加改进即可。

3.3、Java-AIO模型

Java-AIO 也被成为 NIO2 ,这是由于Java中的 AIO 是建立在 NIO 的基础上拓展的,主要是 JDK1.7 的时候,在 Java.nio.channels 包中新加了四个异步通道:

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AsynchronousFileChannel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AsynchronousDatagramChannel

Java-AIO 与 Java-NIO 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异步通道去进行 IO 操作时,所有操作都为异步非阻塞的,当调用 read()/write()/accept()/connect() 方法时,本质上都会交由操作系统去完成,比如要接收一个客户端的数据时,操作系统会先将通道中可读的数据先传入 read() 回调方法指定的缓冲区中,然后再主动通知Java程序去处理。

3.3.1、Java-AIO通信案例

先上个 AIO 的案例:

// ------AIO服务端----------public class AioServer { // 线程池:用于接收客户端连接到来,这个线程池不负责处理客户端的IO业务(推荐自定义pool) // 主要作用:处理到来的IO事件和派发CompletionHandler(接收OS的异步回调) private ExecutorService service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2); // 异步通道的分组管理,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也承接了之前NIO中的Selector工作。 private AsynchronousChannelGroup group; // 异步的服务端通道,类似于NIO中的ServerSocketChannel private 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Channel; // AIO服务端的构造方法:创建AIO服务端 public AioServer(String ip,int port){ try { // 使用线程组,绑定线程池,通过多线程技术监听客户端连接 group = AsynchronousChannelGroup.withThreadPool(servicePool); // 创建AIO服务端通道,并通过线程组对到来的客户端连接进行管理 serverChannel = 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open(group); // 为服务端通道绑定IP地址与端口 serverChannel.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ip,port)); System.out.println(">>>>>>>...AIO服务端启动...>>>>>>>>"); /** * 第一个参数:作为处理器的附加参数(你想传啥都行) * 第二个参数:注册一个提供给OS回调的处理器 * */ serverChannel.accept(this,new AioHandler()); /** * 这里主要是为了阻塞住主线程退出,确保服务端的正常运行。 * (与CompletableFuture相同,主线程退出后无法获取回调) * */ Thread.sleep(100000); } catch (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 // 关闭服务端的方法 public void serverDown(){ try { serverChannel.close(); group.shutdown(); servicePool.shutdown();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获取服务端通道的方法 public 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 getServerChannel(){ return this.serverChannel;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一个AIO的服务端 AioServer server = new AioServer("127.0.0.1",8888); // 关闭AIO服务端 server.serverDown(); }}// ------AIO服务端的回调处理类----------public class AioHandler implements CompletionHandler<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AioServer> { // 负责具体IO业务处理的线程池 private ExecutorService IoDispose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2); // 操作系统IO操作处理成功的回调函数 @Override public void completed(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 client, AioServer server) { /** * 调用监听方法继续监听其他客户端连接, * 这里不会由于递归调用导致堆栈溢出, * 因为发起accept监听的线程和IO回调的线程并非同一个 * */ server.getServerChannel().accept(server,this); // 将接下来的IO数据处理业务丢给线程池IoDisposePool处理 IoDisposePool.submit(()->{ // 创建一个字节缓冲区,用于接收数据 ByteBuffer read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 * 第一个参数:客户端数据的中转缓冲区(分散读取时使用) * 第二个参数:存放OS处理好的客户端数据缓冲区(OS会主动将数据放进来) * 第三个参数:对于IO数据的具体业务操作。 * */ client.read(readBuffer,readBuffer, new CompletionHandler<Integer,ByteBuffer>(){ /** * 第一个参数:读取到的客户端IO数据的长度 * 第二个参数:存放IO数据的缓冲区(对应上述read()方法的第二个参数)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mpleted(Integer length, ByteBuffer buffer) { // length代表数据的字节数,不为-1代表通道未关闭 if (length != -1){ // 将缓冲区转换为读取模式 buffer.flip(); // 输出接收到的客户端数据 System.out.println("服务端收到信息:" + new String(buffer.array(),0,buffer.remaining())); // 将处理完后的缓冲区清空 buffer.clear(); // 向客户端写回数据 String msg = "我是服务端-竹子!"; buffer.put(msg.getBytes()); buffer.flip(); client.write(buffer); } } @Override public void failed(Throwable exc, ByteBuffer attachment) { exc.printStackTrace(); } }); }); } // 操作系统处理IO数据时,出现异常的回调函数 @Override public void failed(Throwable exc, AioServer attachment) { // 打印异常的堆栈信息 exc.printStackTrace(); }}// ------AIO客户端----------public class AioClient { // 客户端的Socket异步通道 private 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 channel; // 客户端的构造方法,创建一个AIO客户端 public AioClient(String ip,int port){ try { // 打开一个异步的socket通道 channel = 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open(); // 与指定的IP、端口号建立通道连接(阻塞等待连接完成后再操作) // 如果不加.get(),同时启动多个客户端会抛出如下异常信息: // java.nio.channels.NotYetConnectedException // 这是由于建立连接也是异步的,所以未建立连接直接通信会报错 channel.connect(new InetSocketAddress(ip,port)).get(); System.out.println(">>>>>>>...AIO客户端启动...>>>>>>>>"); } catch (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 // 客户端向通道中写入数据(往服务端发送数据)的方法 public void clientWrite(String msg){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buffer.put(msg.getBytes()); buffer.flip(); this.channel.write(buffer); } // 客户端从通道中读取数据(接收服务端数据)的方法 public void clientRead(){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try { // 阻塞读取服务端传输的数据 this.channel.read(buffer).get(); buffer.flip();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收到信息:" + new String(buffer.array(),0,buffer.remaining()));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关闭客户端通道连接的方法 public void clientDown(){ try { channel.clos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一个AIO客户端,并与指定的地址建立连接 AioClient clientA = new AioClient("127.0.0.1",8888); // 向服务端发送数据 clientA.clientWrite("我是客户端-熊猫一号!"); // 读取服务端返回的数据 clientA.clientRead(); // 关闭客户端的通道连接 clientA.clientDown(); // 创建一个AIO客户端,并与指定的地址建立连接 AioClient clientB = new AioClient("127.0.0.1",8888); // 向服务端发送数据 clientB.clientWrite("我是客户端-熊猫二号!"); // 读取服务端返回的数据 clientB.clientRead(); // 关闭客户端的通道连接 clientB.clientDown(); }}复制代码

上述 AIO 的案例对比之前的 BIO、NIO 来说,可能略微显得复杂一些,这是确实的,但咱们先来看看运行结果,分别启动 AioServer、AioClient ,结果如下:

// -------AioServer控制台--------->>>>>>>...AIO服务端启动...>>>>>>>>服务端收到信息:我是客户端-熊猫一号!服务端收到信息:我是客户端-熊猫二号!// -------AioClient控制台--------->>>>>>>...AIO客户端启动...>>>>>>>>客户端收到信息:我是服务端-竹子!>>>>>>>...AIO客户端启动...>>>>>>>>客户端收到信息:我是服务端-竹子!复制代码

从结果中不难得知,上述仅是一个 AIO 服务端与客户端通信的案例,相较于之前的 NIO 而言,其中少了 Selector 选择器这个核心组件,选择器在 NIO 中负责查询自身所有已注册的通道到OS中进行IO事件轮询、管理当前注册的通道集合、定位出发事件的通道等操作。但在 Java-AIO 中,则不是采用轮询的方式监听 IO 事件,而是采用一种类似于“订阅-通知”的模式。

在 AIO 中,所有创建的通道都会直接在 OS 上注册监听,当出现 IO 请求时,会先由操作系统接收、准备、拷贝好数据,然后再通知监听对应通道的程序处理数据。不过观察上述案例,其中多出来了 AsynchronousChannelGroup、CompletionHandler 这两个东西,那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接下来简单聊一聊。

3.3.2、异步通道分组

AsynchronousChannelGroup 主要是用来管理异步通道的分组,也可以实现线程资源的共享,在创建分组时可以为其绑定一个或多个线程池,然后创建通道时,可以指定分组,如下:

group = AsynchronousChannelGroup.withThreadPool(servicePool);serverChannel = 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open(group);复制代码

上面首先创建了一个 group 分组并绑定了一个线程池,然后在创建服务端通道将其分配到了 group 这个分组中,那此时连接 serverChannel 的所有客户端通道,都会共享 servicePool 这个线程池的线程资源。这个线程池中的线程,则负责类似于 NIO 中 Selector 的工作。

3.3.3、异步回调处理

CompletionHandler 则是 AIO 较为核心的一部分,主要是用于 Server 服务端的,前面聊到过: AIO 中,对于 IO 请求的数据,会先交由 OS 处理,然后等 OS 处理完成后再通知应用程序进行具体的业务操作 。而 CompletionHandler 则作为异步 IO 数据结果的回调接口,用于定义操作系统在处理好 IO 数据之后的回调工作。 CompletionHandler 接口中主要存在 completed()、failed() 两个方法,分别对应 IO 数据处理成功、失败的回调工作。

当然,对于 AIO 的回调工作,也允许通过 Future 处理,但最好还是定义 CompletionHandler 处理。

其实对于 Java 中的异步回调机制,在之前的 《并发编程-CompletableFuture分析篇》 曾详细讲到过,其中分析过 CompletionStage 回调接口,这与 AIO 中的回调执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3.3.4、AIO的底层实现

和之前分析的 BIO、AIO 一样,

Java-BIO 本质上是同步调用内核所提供的 read()/write()/recvfrom() 等函数实现的。Java-NIO 则是通过调用内核所提供的 select/poll/epoll/kqueue 等函数实现。

而 Java-AIO 这种异步非阻塞式 IO 也是由操作系统进行支持的,在 Windows 系统中提供了一种异步 IO 技术: IOCP(I/O Completion Port ,所以 Windows 下的 Java-AIO 则是依赖于这种机制实现。不过在 Linux 系统中由于没有这种异步 IO 技术,所以 Java-AIO 在 Linux 环境中使用的还是 epoll 这种多路复用技术进行模拟实现的。

对于具体的实现后续会详细剖析。

3.3.5、NIO、AIO的区别

对于 Java-NIO、AIO 的区别,简单的就不再叙述了,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两者实现的模式不同, Java-NIO 是基于 Reacot 模式构建的, Reacot 负责事件的注册、监听、派发等工作,也就是对应着 Selector 选择器,它是 NIO 的核心。而 Java-AIO 则是基于 Proactor 模式构建的, Proactor 负责异步 IO 的回调工作派发,在 Java-AIO 技术中, AsynchronousChannelGroup 则担任着 Proactor 的角色。

NIO 在工作时,假设要发送数据给对端,那么首先会先去判断数据是否准备就绪,如若未就绪,那则会先向 Reacot 注册 OP_WRITE 事件并返回,接着由 Reacot 继续监听 IO 数据,当数据就绪后会触发注册的对应事件, Reacot 会通知用户线程处理(也可以由 Reacot 自行处理,但不建议),等处理完成后一定要记得注销对应的事件,否则会导致 CPU 打满。

而 AIO 在工作时,假设要读取对端的数据,此时也会先判断数据是否准备就绪,如若未就绪,那会发起 read() 异步调用、注册 CompletionHandler ,然后返回。此时操作系统会先准备数据,数据就绪后会返回结果给 Proactor ,然后由 Proactor 来将数据派发给具体的 CompletionHandler ,然后在 Handler 中执行具体的回调工作。

四、IO模型总结(未完待续)

在前面咱们详细叙述了 Linux 五种 IO 模型以及 Java 所提供的三种 IO 模型支持,对于 Java-IO 这块内容,阻塞、非阻塞、同步、异步等这些区别就不再聊了,认真看下来本文后自然会有答案,最后是需要重点表明一点: NIO、AIO 都是单线程处理多个连接 ,但并不代表着说永远只有一条线程对网络连接进行处理,这里所谓的单线程处理多个连接,其实本质上是指单条线程接收客户端连接。

从上述这段话中应该可以得知: Java-NIO、AIO 本质上对于客户端的网络连接照样会启动多条线程处理,只不过与 BIO 的区别如下:

Java-BIO :当客户端到来连接请求时,就会分配一条线程处理。Java-NIO :客户端的连接请求会先注册到选择器上,选择器轮询到有事件触发时,才会分配一条线程处理。Java-AIO :客户端的连接到来后同样会先注册到选择器上,但客户端的 I/O 请求会先交由 OS 处理,当内核将数据拷贝完成后才会分配一条线程处理。

Java-BIO、NIO、AIO 本质上都会为一个请求分配一条线程处理,但核心区别在于启动的时机不同,当然,如果非要用一条线程处理多个客户端连接的所有工作也并非不行,但这样会造成系统极为低效,例如 1000 个文件下载的请求到来,全都交由选择器上监听客户端连接的那条线程处理,其效率诸位可想而知。

最后多叨叨一句,其实 Java-NIO、AIO 方面的设计,无论是从使用简洁度而言,还是从源码的可观性而言,其实都并不算理想,如若有小伙伴阅读过 JUC 包的源码,再回来对比 NIO 包的源码,两者差别甚大,所以本质上在之后的过程中,如若要用到 Java-NIO、AIO 方面的技术,一般都会采用 Netty 框架实现, Netty 这个网络通信框架则对 nio 包提供的原生 IO-API 进一步做了封装,也解决了 NIO 包下原生 API 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文章中也会重点分析 Netty 这个框架。

最后的歉语:由于编译了 linux-os-kernel-3.10.0-862.el7.x86_64 内核的源码后,仅发现 select 函数的头文件定义,未曾在该内核版本中发现 select 的具体实现,后面查询后得知:在 Linux 内核 2.6 以后的版本默认支持的多路复用函数为 EPoll ,因此还需要额外编译 2.6 版本左右的内核源码,才能对 Linux 中的多路复用函数源码进行调试,因此请诸君稍等几天,对于 select、poll、epoll 原理分析的内容,由于本篇内容过长,再加上前提准备工作未就绪,因此会再单开一篇文章叙述。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