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于社会承载着什么样的责任,这或许是一个跨越百年的问题。
18世纪中后期,企业社会责任局限于企业主个人的道德行为之内。到了19世纪中后期,企业制度逐渐完善后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才逐渐出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也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中不断引发讨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也逐渐清晰。
1924年,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就曾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表示,企业在生产商品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产业、行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将道德准则融入其中,增加企业的人情味。
2004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有心者胜》(\"Who Cares Wins\")报告,首次提出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概念。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责任量化工具的出现,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认知和实施程度不断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正在融入企业战略和企业运营全生命周期中。
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到可持续商业的发展,不单意味着企业要在变革中追求基业长青,更是通过提升认知,满足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
当企业关注环境、社会、治理绩效,一定意义上就超越了传统公司为股东创造利润优先的使命。有意识地连接社会创新,公司将不仅是追求利润的组织,更是兼具社会使命,可以运营资源协助解决发展问题的社会企业。
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繁荣兴旺有赖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运作,将社会事务融入到核心业务战略中,关注更广泛的ESG议题,主动开展利益相关方沟通,积极地寻求理解广泛的观点,以便在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推动决策和价值创造。在这种理念下,企业将不仅是创造财富的工具,更是可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此前曾表示要坚持ESG理念,积极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2021年,我们做出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实施开展一系列的绿色发展行动举措。2022年,我们联合专业机构,从四大核心议题入手,探索更多可持续及多元共赢的社会责任实践举措,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可以确定的是,以企业和机构为代表的主体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环保主义,坚持关注慈善,对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多维度的意义。
尚擎红
恒生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监
Q1
银行在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挖掘多领域、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做法?
A1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互联互存的世界,市场中的各个主体须加强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的使命。银行作为经济社会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应挖掘更多助力实现碳中和、增强气候适应性的有效方法。
作为外资银行中ESG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恒生中国始终坚持ESG理念,积极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构建出一套系统的绿色发展行动框架,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比如支持社区和居民发展、建设保护环境的良好社区氛围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行动之一。
2021年,恒生中国围绕社区可持续发展,发起了以“种·未来”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兴·未来”为主题的乡村人才振兴项目,和以“启·未来”为主题的提升青少年金融素养项目。2022年,恒生中国在联合专业机构共同聚焦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乡村振兴、青少年赋能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四大议题的基础上,优化升级“未来”系列社会责任项目,探索更多可持续及多元共赢的社会责任实践举措,进一步加大社区投入,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致力为社会发展创变更美好的未来。
Q2
恒生中国构建了一系列以“未来”为主题的社会责任项目,包含了生态保护、乡村赋能、青少年教育等多个方面,未来该系列还将会有哪些侧重点?
A2
恒生中国的“未来”系列社会责任项目是一个长期项目,我们也会结合国家顶层政策纲领的指引,为项目赋予更多的内涵,从生态保护延伸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
以恒生中国的“种·未来”紫米项目为例,我们不仅是要唤起更多人对生物多样遗传资源的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努力赋能当地女性和传统文化传承,探索以社区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我始终认为,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希望建立企业、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协作的模式,构建起一个“人人参与、人人获益”的良好格局,实现社会责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王行最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
中和乡村发展促进中心理事长
Q3
目前在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道路上进行了哪些尝试,与恒生中国共同开展了什么项目?
A3
近年来,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仍面临总体经济体量小,为村集体创收能力弱,以及区域之间差距大的问题。
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恒生中国与乡促中心针对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问题,合作发起“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公益项目,并在四川省金堂县土桥镇试点,目的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助力全国乡村振兴,帮助农民共同富裕。
本次项目将从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出发来创新探索,建立一套长效的机制,包括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并采取“村社为基础、镇域联合”的方式实施。相对来说,镇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覆盖面更广,产供销规模更大,面对市场时议价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会更强。
目前土桥镇的“镇级”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搭建好了包括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团队在内的本地管理团队。乡促中心也将与恒生中国一起,通过三年的努力,为当地培养一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摸索出一套培养“三农”复合型人才的机制,为镇域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Q4
在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方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中和乡村发展促进中心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
A4
我们的使命是做乡村振兴,既有项目实践,也有理论研究。我们希望整合各方资源,汇聚专家力量,组建相关的研究团队,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形成模式。
恒生中国作为金融企业,在本次项目中除了提供公益资金支持,未来也可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提供贷款服务和商业合作,并可将成熟的管理体系传授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与恒生中国的合作,我们希望能促进企业、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刘小钢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
理事长
Q5
千禾基金会与恒生中国共同开展云南墨江紫米保护项目的出发点是什么?
A5
乡村振兴与生态恢复要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恒生中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以社区为主体,关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这些与千禾基金会的理念高度一致。
2021年,千禾基金会与恒生中国、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携手在云南墨江高山哈尼族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赋能社区关键农户,带动当地社区保护墨江高山传统紫米资源和哈尼族传统资源文化,探索社区保护模式以及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这既是一次创新的尝试,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赓续工作的一部分,更是保护高山生物多样性资源新方法、新模式的探索,对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具有示范作用。千禾社区基金会非常荣幸能与恒生中国携手,共同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去。
Q6
社区保护模式的运作之下,云南墨江紫米保护项目为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
A6
墨江传统紫米在墨江县癸能村已有7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哈尼族祭祀、婚丧嫁娶和传统农耕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食材。作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墨江传统紫米也是培育新品种的重要农业生物多样遗传资源。
云南墨江紫米保护项目始终注重发展社区内生力量,包括女性力量,同时将传统紫米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扩大了村民的参与度。项目开展以来,通过开展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区保护实践,藏种于民,激发了社区内生力量,社区村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传统紫米示范核心种植面积增长近30%。
今年以来,千禾基金会与恒生中国共同举办了多个与传统紫米种植保护相关的活动。比如6月,双方与当地社会公益组织合作,以“一颗种子的故事”为主题,开展为期四天的社区夏令营活动,共有60名社区儿童,10名当地社会公益组织成员与社区关键农户共同参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社区对传统紫米种植的意识和文化认同,探索社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机制。9月,于云南墨江举办 “种·未来——2022年癸能村丰收节”活动,展示了哈尼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传统紫米种植保护项目取得的成果,同时积极探索电商赋能紫米产品的渠道通路,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未来我们将与恒生中国一起,持续探索传统紫米资源的保护模式,开展紫米合作社能力建设,并将生态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
杨彪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SEE基金会)秘书长
Q7
目前在探索生态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是否有新模式?可否举例说明?
A7
保护自然是实现碳中和、增强气候适应性、支持社区和居民发展不可或缺的行动。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始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探索更为高效的环保模式。2022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与恒生中国合作,以“绿碳+蓝碳”双概念在四川和福建两地开展保护生态、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项目,积极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以期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路径。
以今年我们在四川开展的森林项目为例,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原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如今已经呈现出 “破碎化”、“孤岛化”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SEE基金会与恒生中国合作,在平武县黄土梁梅家沟区域开展“绿碳”概念的森林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在约500亩的土地上人工种植冷杉、槭树等苗木约28,750株,局部恢复当地珍稀和濒危物种及其他野生动物栖息地,提升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当地生态系统和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Q8
目前来看,从构建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出发,以生态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方法是否已经得到有效印证?
A8
良好的生态治理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种植和养殖条件,减少安全隐患,同时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可谓一举多得。以本次与恒生中国合作的红树林项目为例,就是以生态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具体来看,SEE基金会与恒生中国合作在福建省开展的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工作,计划在三年时间内修复和种植红树植物100亩,恢复当地滨海湿地红树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从过去的成功经验看,种植了红树林的地方,可以有效减少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入侵,村民们的鱼塘养殖“活”了,红树林的管护还可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此外,生态环境的改善可引来各类珍稀鸟类前来越冬,形成良性循环,并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以生态带动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陈潇斐
佰特公益总干事
Q9
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少年而言,应如何在他们正式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前做好金融素养教育呢?
A9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参与金融消费活动的频次日益增多,对于未经社会磨砺的他们,很容易因为社会经验不足以及金融知识匮乏、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遭遇就业诈骗,不良贷款,理财陷阱等风险,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因而,大力发展青少年金融素养教育是大势所趋。
我们了解到,自2016年起,恒生中国已连续七年开展“中国青少年金融素养提升计划”,不断推动金融素养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2022年,佰特公益与恒生中国携手,开展“启·未来——恒生中国2022职业院校金融素养提升计划”,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载体,让青少年群体切实感受到金融素养教育课程带来的积极引导。这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增加金融知识、提高自身生活财务管理能力、提升金融素养有重要意义。
Q10
相较于普通院校高中生、大学生,职业院校的青年学生会更早面对经济社会带来的生计挑战,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A10
部分职业院校的同学毕业之后,很快就面临社会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创业风险,尤其是该群体中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在家庭经济状况本就不是非常健康的状况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有能力甄别社会信息,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大量职业院校的青年学生不能接受到完整有效的金融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相对单一,成为掣肘金融素养教育在职业院校青年学生中普及的重要因素。
今年佰特公益与恒生中国一起开展的职业院校金融素养提升计划,提出通过搭建专业合作交流平台,为职业院校提供有效,系统化的金融素养教育知识,并为相应学校提供专家支持服务,帮助职业院校金融素养教育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基本素养课程。同时通过传播正确金融教育概念、采纳新教育技术和方法、因材施教等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实现金融素养教育课程的完整落地。
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项目已经面向广州与上海的五所职业院校的400名学生,落地开展了财经素养教育系统性课程,深受学校及同学们的支持和喜爱。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