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注定又是一个极端气候不断刷新历史的年份:欧洲正面临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亚洲、北美、非洲多地出现史诗级热浪;而在南半球则出现了罕见低温。此类气候现象绝非偶然,可能不少人还记得去年欧洲西部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涝,北极格陵兰岛的冰盖最高点开始下雨。
就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之际,英国著名生态学家、发明家、独立科学家詹姆斯·拉伍洛克于一个月前(7月26日)逝世,这天也恰好是他的103岁生日。英国《卫报》等多家外媒都在第一时间刊登了纪念文章,缅怀这位“盖娅假说”的先驱。在一个疫情阴云尚未散去、全球极端气候现象频发的时刻,这样的纪念更显深意。
詹姆斯·拉伍洛克(James Lovelock,1919-2022),英国科学家,环保主义者,未来主义者,“盖娅电脑 假说”创始人。著有《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盖娅时代:地球传记》《盖娅的复仇》等。图片来源:sky news
相比于其他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拉伍洛克的名字和作品不一定被中国的普通读者所熟悉。不过,他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个“盖娅假说”,确实堪称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思想之一。围绕这个假说,拉伍洛克和合作者写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盖娅时代:地球传记》等在内的多部作品也已引进中文版),构建了一个相当庞大的理论体系。简而言之,这一假说将地球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大地女神“盖娅”,通过自我调节,盖娅维系着地球生命和非生命系统间的稳态。
这个假说在提出伊始,便由于对主流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而遭到批判,甚至由于缺乏可证伪性而被人们完全斥之以“神话”。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认识到这一假说所具有的巨大理论潜力,它很快对生态学、地球科学产生了影响,《经济学人》的报道称这个宏大的概念可能无法成为一门科学,但仍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隐喻”,且随着21 世纪越来越多地关注气候科学,生物-物理系统之间的反馈系统、陆地、海洋中的细菌如何改变大气、土壤化学成分等慢慢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同时,盖娅也因其跨越科学与哲学的思辨性引起了社会科学学者的注意,包括布鲁诺·拉图尔在内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加入到有关盖娅假说的讨论中,而“有自主生命甚至意识的星球”这一隐喻,更是成为大众文化中最为经典的符号,在无数的科幻小说、电影里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这两年,“盖娅”似乎尤其愤怒,不仅全球疫情在持续,许多国家也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极端气象灾害。而每当气候发生异常,对“盖娅假说”的重提也开始变得频繁。当“盖娅假说”在科学界屡遭质疑时,它反而在公共空间中成为了一种哲学甚至信仰,不仅仅被许多环保主义者所坚持。作为上世纪提出的假说,“盖娅主义”的生命力何在?它对于人类的未来又还能给予什么新的启发?本期读刊,我们与大家分享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有趣观点。
伪科学,玄学?
拉伍电脑洛克出生于1919年,他最常形容自己的词汇是“独立科学家”——不仅是身份上的独立,亦是精神上的。他常常告诫人们,“最好的科学就来自不受约束的思想”,因而他不仅作为一位科学家被人铭记,也作为一名他那个年代最好的发明家被人津津乐道。他申请过40多项专利,还撰写过200多篇论文。最为重要的是,他始终非常积极地投身于环保运动,尤其是在提出“盖娅假说”之后,他写作了大量用于扩展这一假说、回应相关质疑、面向公众科普的流行书籍。
用《卫报》的编辑乔纳森·沃兹(Jonathan Watts)的话来说,“如果没有拉伍洛克,全球的环保运动会起步较晚”。1957年,拉伍洛克在博士论文的研究中就发明了超灵敏电子捕获探测器,并首次揭示了有毒的化学品以何种方式潜入空气、水和土壤之中的。同时,他也较早地对化石能源对气候的威胁发出了警告。由于在科学探索和普及方面的巨大贡献,拉伍洛克于 1974 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于 2006 年因在“盖娅假说”方面的工作而获得伦敦地质学会颁发的沃拉斯顿奖章。
20世纪60年代,拉伍洛克曾经应邀参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计划”,探索外星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拉伍洛克逐步形成了有关生命调节大气构成的思考。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回到英格兰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与著名的小说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讨论这一问题。在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出版并大获成功后,戈尔丁认为拉伍洛克应该将自己过往的这个灵感命名为古希腊神话中的地球女神“盖娅”。
《蝇王》(1990)剧照。
1968年,拉伍洛克在普林斯顿举行的一次有关地球生命起源的科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盖娅假说”。他认为,地球能诞生生命并使其稳定持续生存下去,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其自身以一种“活的有机体”的方式自我调节的结果。而地球维持自身平衡的这个系统,依赖的是大气圈和生物圈、生命和非生命系统的合作互动,地球作为一个超生命体,大于地球上存在的各圈层部分的总和。这个假说也得到了林恩·马古利斯 (Lynn Margulis)等的支持与完善。马古利斯是一位微生物科学家,她对有机体通过聚集“共生”的相关理论十分感兴趣,这与“盖娅假说”的核心理念相符。
一经提出,“盖娅假说”不仅给当时的科学界带来了震动,还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并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盖娅假说”提出,尽管地球有自己的稳态,但盖娅这种维持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相当晚近地出现在这个超级有机体中的物种——“人类”,如果一味地滥用工业技术,将削弱盖娅的活力,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撼动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人们创立了盖娅的团体,自称“盖娅人”,还创办有自己的网站。在如今西方的许多以环保为诉求的政党如绿党中,也有很多“盖娅主义者”。
不过,在“盖娅假说”刚刚提出的年代里,扣在它头顶的永远是一顶“伪科学”的大帽子,直到今天,其实也很少有人把它当作正经的科学。为大众所熟知的学者理查德·道金斯认为,“盖娅假说”明显与主流的达尔文进化学说相违背。拉伍洛克和马古利斯从化学和微生物的角度仅仅关注生命的“平衡”、“稳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地球并非通过自然选择产生,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生命。1988年发表在《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上的一篇写自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波斯特盖特的评论文章甚至称,邀请他来写作有关盖娅理论的评论简直如同遭遇“抽搐”。
《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詹姆斯·拉伍洛克著,肖显静等译,格致出版社2019年8月。
自提出后的这几十年间,针对这个假说的批评从未停息。1990年,《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就指出,“盖娅假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完全不具备任何的可证伪性。2021年,Breakpoint的一篇文章则指出,盖娅理论在当下的复兴完全是一种宗教“复魅”的伴随现象。随着在美国迷恋巫术、占星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盖娅理论这种为“宇宙中的神秘意图”提供解释的理论就会变得很有市场——如果梳理有关“盖娅假说”是否算科学的争论,恐怕写一本书也难以穷尽。不过,这种介于科学假说和“信仰”或者说“世界观”之间的性质,可能才给“盖娅假说”注入了不朽的生命力,让其不断地在专业研究者和普通人的观念中重生。
Breakpoint的这篇文章也指出,所有类型的盖娅主义都有一个“用户生成”的特点,“它们和有组织的宗教不同,基本上能与各种类型的信仰相结合……除了“声称”以外,人们也没办法去验证盖娅的信仰”,这似乎是一种信仰层面的“不可证伪性”。文章还指出,盖娅主义面临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人类是盖娅系统的一部分,还是独立于盖娅?如果人类只是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建造都市、将化学品和污水倒入河流、砍伐树木其实也只不过是盖娅运行目的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希望继续声称“人类以这种方式对待地球是不对的”,那么我们只能承认,人类并非盖娅的一部分。
抵抗宇宙观的“祛魅”:
打破思想边界的盖娅
不过,如果超出科学假说的视角,盖娅的观念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事物。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其实都可以称作一个古老的“盖娅主义者”,在《蒂迈欧篇》中,他就认为整个宇宙都有生命,地球更是一个生命体。更不用提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思想学说中几乎都有“盖娅假说”的雏形。
从思想史的角度,2015年的一篇文章点出了一个“盖娅假说”会一直以来遭遇强烈反对的重要原因:它代表了一种强烈的“目的论”倾向,为目的辩护,这同样也是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特征的概括。不过,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颠覆了这种目的论,机械宇宙观的建立驱逐了宇宙的“目的”和“意义”,同样,作为宇宙的构成部分,地球也不可能拥有什么自身的“目的”。“盖娅引发科学界不安之处,恰在于这似乎是对‘目的论’时代的倒退”。
当然,这篇文章同样也追溯了那些质疑科学革命成果的思想,比如浪漫主义的代表歌德、对美国超验主义者们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哲学家谢林、博物学家洛伦兹·奥肯等。此外,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环境保护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也被作者认为是盖娅主义的支持者。她的私人信件透露出她对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有关综合视角自然观的认同,这种自然观正是强调地球作为有机体的生命力。有趣的是,启发拉伍洛克提出“盖娅假说”的戈尔丁,同样深受施泰纳哲学的影响。
《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4月。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世界在科学的介入下祛魅的视角理解盖娅主义遭遇的争议。而有关其科学性的争论,同样也让其具有了更多思想的张力。比如,在一本出版于2005年的文集中,学者戴维·米德格雷(David Midgley)就在一篇名为《个人主义与盖娅的观念》的文章中指出,盖娅主义修复了被科学世界观撕裂的主体和客体,让人们能不是仅仅将地球作为人类的“舞台”、“背景”看待,而是将之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跨越主体-客体、科学-非科学、有机生命-无机物,是盖娅主义的观念贡献。
在出版于2019年的最新作品《新星世:即将到来的超智能时代》(Novacene:The Coming Age of Hyperintelligence)一书中,拉伍洛克描绘了一个遍布超级机器人的人类未来,超级机器人——以及“赛博格”将取代人类,他们能根据盖娅的需要调节自身,制造大型的工程项目并对生态环境带来根本改变,最终达成生态的和谐平衡。在书中,拉伍洛克引用了美国诗人理查德·布劳蒂根 (Richard Brautigan)在1967年创作的诗歌《所有人都会被爱的机器守护》(All Watched Over 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诗中写道:“控制论的草坪上/哺乳动物和计算机/共同和谐地生活”,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回归自然/回到动物中/所有人/都在被爱的机器的恩典守护”。
在拉伍洛克看来,这首诗代表着一种怪异的、也是面向未来的思想。一方面,其中包含有嬉皮士式的自然主义,另一方面又充满着象征控制论的冷战文化。这首诗背后深藏着一种未来的哲学,即现有的社会组织模式——政府和企业可以被一个机器-自然的智能网络来取代。
《新星世:即将到来的超智能时代》,詹姆斯·拉伍洛克著,古滨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2月。
《新星世:即将到来的超智能时代》提供了一种未来的可能,而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也体现着盖娅“消融边界”的精神。
2019年的一篇名为《作为赛博格的盖娅》的文章指出,这种精神也在许多后人类主义者那里获得了共鸣,比如最为人所称道的学者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文章介绍,哈拉维曾对盖娅主义提出过批判,但也从中吸取了思想资源。她特别关注盖娅理论的控制论因素,并质疑“拉伍洛克所说的盖娅体内平衡,是一种材料机械现象,还是一种生物现象?”,在她看来,拉伍洛克的盖娅话语模糊了生物和非生物,“洛夫洛克的地球也可以是一种赛博格”。而这种“边界的破裂”恰恰是赛博格话语的口号。从这个意义上,哈拉维也发展了盖娅的思想。而机器-自然打破边界的联合也成为了许多科幻作品书写的主题,比如今年大火的剧集《爱,死亡,机器人》第三季中的《恰是那台机器脉冲的颤跳》一集。这也充分体现了盖娅主义面向未来世界的活力。
盖娅与社会:
环境危机与政治危机同时出现?
就在去年,拉伍洛克在《卫报》上刊发的文章引发了众多的议论。在这篇文章中,他继承盖娅主义的论点,指出“此次疫情是地球保护自己的一种尝试,如果人类不知悔改,盖娅下次可能会创造一些更为糟糕的东西”。他还主张人类不应继续将全球气候变暖、植被破坏等当作“孤立”的问题,而是应该用系统性的视角严肃对待。他写道:“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正在成为现实,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高温时代,温度和海平面逐年上升,直至世界变得面目全非,而我们常常低估的是,自然变化是非线性和不可预测的”。
自2020年全球进入疫情时代,“疫情是大自然的报复”这类说法已经被反复提及。但联想到拉伍洛克作为“盖娅假说”代表的身份,很多人依然借此表达了忧虑。今年的一篇文章就认为,这种说法隐含着一种激进的倾向,暗示人类是地球女神体内的病毒。不过,如果理性一点来看,盖娅主义作为理念的价值并不体现于我们如何教条式地践行某句主张,而始终体现于它背后的世界观。一些评论认为,这些世界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当下的很多问题会很有帮助。
《爱,死亡,机器人》(第三季)剧照。
今年5月的一篇文章极具想象力地将盖娅主义与“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又译为审议民主)联系在一起。文章认为,盖娅主义与协商民主的发展有一种相互促进的潜力。而当下,这两者同时遭遇挑战,这两种挑战也相伴相生:一方面,人类越来越将自己视为高于盖娅的存在,生态圈的承载力濒临极限,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另一方面,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政治生态走向极化,距离多元民主的愿景越来越远。
作者认为,这其中的关键是“亲密与互惠”的价值观已经荡然无存,而这不论对盖娅信仰还是协商民主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盖娅主义的要旨是我们完全地将自我嵌入到生态圈中,培育对其真诚的尊重,进而恢复我们与周围人、与自然的真实连接。同样,对于协商民主的实践来说,人们需要的是对民主过程的真正参与,而现代民主的发展确实逐渐剥夺了这种参与,人们逐渐对民主过程感到疏离和冷漠,选举纯粹成为作秀和利益博弈的工具。恢复协商式民主的传统也是在重新创造人与社区、国家的真实连接。“在这个意义上,盖娅主义和协商式民主都是‘有机’的”。重建这种真实的连接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一种“直接性”:真切地了解和面对我们具体生活的环境、社区,通过与周围多元的社群进行辩论来“自下而上”地实践政治。
今年的另一篇文章则指出,盖娅主义的价值观将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不关心文化”(Uncare Culture)。这个由精神分析学家莎莉·韦因特罗 (Sally Weintrobe)提出的概念被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学广泛研究过,并且有着无数我们熟悉的面孔:自恋、消费主义、工具理性……等等,它形成于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鼓励人们为了自我而不断地生产、消费。2015年的一篇文章将这种文化的核心追溯到一种强大的“潜在幻想”,即“地球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母亲’,它能提供给我们一切所需的食物,并吸收我们制造的废物”。
图片来源:aeon.co,制图:Tim McDonagh
这种幻想难以摆脱的原因在于,我们社会的群体文化已经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剧烈的变化,借助各类传媒平台,强调个体奋斗、消费、享乐的文化号召我们“尽可能地感到无忧无虑”,而这必然要求我们变得“漠不关心”。我们通过打破与周围人爱的联系来避免精神痛苦。
而在这方面,盖娅主义强调联结我们和地球的感知与意识就具有了行动上的意义。正如文章所说,我们的新技术不仅应用于攫取自然,还应当通过卫星图片等方式让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地球当下的脆弱,恢复我们对其的“痛感”,让环境问题变得可见,从而抵御“不关心”文化。
参考链接:
1. Gaia as Solaris: An Alternative Default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https://arxiv.org/abs/2201.04956
2. A Personal Definition and Incomplete History of Gaianism
https://www.resilience.org/stories/2022-07-13/a-personal-definition-and-incomplete-history-of-gaianism/
3. Towards an Animistic Science of the Earth
https://wildethics.org/essay/towards-an-animistic-science-of-the-earth/
4. Gaia metaphor unfalsifiabl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345470a0
5.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a symptom of Gaia's sickness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158772/
6. Is COVID-19 a Collective Rite of Passage?
https://gaianism.org/covid-19-collective-rite-of-passage/
7. Earth’s holy fool?
https://aeon.co/essays/gaia-why-some-scientists-think-its-a-nonsensical-fantasy
8. A Gaian Interpretation of COVID and the World
https://breakpoint.org/a-gaian-interpretation-of-covid-and-the-world/
9.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Gaianism: Natural Complements
https://www.resilience.org/stories/2022-05-12/deliberative-democracy-and-gaianism-natural-complements/
10. Gaia as Cyborg
https://www.gaian.systems/research/gaia-as-cyborg
11. Beware: Gaia 电脑may destroy humans before we destroy the Earth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1/nov/02/beware-gaia-theory-climate-crisis-earth
12. Alien life could survive in more places than we expect,a new theory reveals.
https://www.inverse.com/science/gaia-as-solaris
撰文/刘亚光
编辑/李永博 青青子
校对/王心